世界杯来啦,说说足球和电影的故事
作者:星期三噪音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今晚就要在俄罗斯开打了,全世界的球迷又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为之疯狂。
2006年有一部名为《球迷总动员》的电影,就讲述了2002年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观看韩日世界杯巴西与德国决赛的盛况,球迷的痴情狂热,言之不尽。
不过,虽然足球贵为世界第一运动,有关足球的电影(除去那些纯记录性质的纪录片)其实并不算多,佳作更是寥寥。每当人们要作足球电影盘点时,值得一提的也就那么几部。这与现实世界中足球的强大声势与影响力有着不小的落差。
造成这种落差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于在坐拥好莱坞这个世界电影中心的美国,足球并不是一项热门运动。众所周知,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是橄榄球、棒球、篮球和冰球这四个项目,足球非其传统。
虽然有人不信足球在别的地方能流行在美国就不行,以及借着在美国本土举办世界杯赛以及喜欢足球的移民的增加,有过一些热潮和反响,但到今天来看似乎并没有改变足球在美国的生态。
曾经红极一时的女足大联盟早已解散,男子足球联赛依旧是球星养老院而看不到有多好的未来,最惨的是已经连续七届参加世界杯的美国国家队,在预选赛中排在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洪都拉斯之后没出线,今年没去成俄罗斯。
好莱坞出产的有关足球的大片大概就这么一部——《胜利大逃亡》。这部由迈克尔·凯恩和史泰龙领衔主演、以球王贝利为首的一干世界球星加盟的二战越狱电影,虽然背景略幼稚,但演技和球技都有保证。尤其最后半小时那场精心拍摄的盟军战俘对抗纳粹德国国家队的足球赛,堪称影史上的经典。
《胜利大逃亡》虽然是一部娱乐片,但其实和真实世界的足球倒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七八零年代,一群人就试图在美国这个“足球荒漠”之上发展足球运动,其中的代表就是因贝利加盟而闻名于世的纽约宇宙队。
纽约宇宙队的大老板是媒体巨头华纳传媒集团的总裁斯蒂夫·罗斯,有企图也有财力,要打造影响力,就要请连美国人都知道的巨星。
不菲年薪以及在美国这个大国推广足球运动,最终打动了已经在巴西桑托斯队退役的贝利,1975年世界第一城迎来了足坛第一人。1977年宇宙队又签下还不到32岁的“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并在这一年拿下了北美足球联赛的总冠军。
这股足球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到八零年代初,整个北美足球联赛因为投资过快而球队又很难盈利而开始陷入危机(大部分人投资职业球队目的还是为了盈利)。《胜利大逃亡》便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的制片方“Lorimar Film Entertainment”就是华纳的一个子公司。
《胜利大逃亡》试图以人物的魅力以及一种激动人心的胜利来展示足球运动、激起大众的兴趣:又一次退役的贝利重上球场并表演了标志性的倒钩进球,史泰龙以美国大兵之姿加入比赛,一场平局背后是对纳粹的胜利(比赛有平局也是足球不对美国人胃口的原因之一)。
一部电影显然很难去改变美国足球的命运。联赛以及纽约宇宙队本身分别在1984年和1985年解散了。
足球电影不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相比其他运动,足球更加复杂多变。棒球的打击,橄榄球的达阵,篮球的投篮,以及田径的直观比较和标准动作等,都相对比较容易设计。
通过电影来呈现足球,既要有表现力,又要有专业性,确实不容易。所以电影常常选择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夸张,如《少林足球》,另一种是再现经典。
再现经典,除了像《胜利大逃亡》中贝利倒钩那样的致敬性质再现,更多出现在表现足球史上经典比赛和重要历史的电影中。
讲述1954年世界杯德国队战胜梦幻之师匈牙利队首夺世界冠军的《伯尔尼奇迹》,讲述曼联从“慕尼黑空难”到夺得欧冠冠军历程的《曼联重生》,讲述1950年世界杯美国队出乎意料战胜不可一世的英格兰队故事的《赢向一生的挑战》,这三部电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三部电影通过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表现一种不甘失败、以弱胜强的运动精神,都属于通俗的励志剧,质量有差别但都不太精致。
表现足球场面不容易,那表现足球本质、足球与人的互动影响呢?好像也不容易。这一类的电影我们要到既是现代足球诞生地、又有着戏剧传统的英国去寻找。虽然现在巴西是“足球王国”,但在英国依然保留着浓郁的足球文化,尤其是球迷文化。
足球是球员的信仰,更是球迷的信仰。相比球员经过职业化、转会、高薪等的影响,球迷更加纯粹,他们绝大部分是普通人,并且一生只会支持一支球队。足球离不开球迷的支持,而球迷已将足球融进了生活。
球迷电影最经典的当然就是改编自畅销作家尼克·霍恩比原著的《极度狂热》,它展现了一个死忠球迷的日常与态度。
科林·费斯扮演的主人公保罗是一名小学教师,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身份是“阿森纳球迷”。从第一次跟着父亲到现场看球起,那种狂热便在他身上扎根下来,阿森纳成为足球的代名词成为他生活的重心。当保罗与新来的女教师相识相爱后,新生活似乎也改变不了他的球迷心,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是他太私自、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吗?那要求别人改变、自己困于生活失去梦想的人又岂是理想榜样?
父亲曾对保罗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足球迷,要想清楚你将追随的是什么。这话也适用于球迷的身边人:如果你想与一个足球迷相伴,要想清楚你将追随的是什么。保罗等阿森纳联赛夺冠等了十八年才实现,但球队夺冠并不意味着告一段落。冠军固然重要,但对球迷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下一场比赛。
所以,面对球迷,要么忍受他,要么离开他。当然也有人会改变,保罗的父亲再婚后选择了家庭,出租车司机怕受打击不再看球。这在于个人的权衡和选择,有得则必有失。
球迷狂热夸张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其实都是表象,《极度狂热》试着去表现表象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动机。足球已不只是一项运动,足球成为了一项文化传统,融进了社群并一代代传承着。
当小男孩第一次去球场现场看球时,从出门到散场,周围都是疯狂的大人时,他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渴望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传承到了个人,就渐渐变成一种精神寄托,荣辱与共,痛并快乐着。
像保罗这样的死忠球迷基本还算是人畜无害,甚至还有点可爱。但如果代入感和自尊心太强,好胜甚至把暴力也带入日常,那球迷就变成“足球流氓”了。“足球流氓”的定义其实有点复杂,在电影《足球流氓》里,指代的是俱乐部层面的强硬的极端球迷组织。
《足球流氓》通过一个美国人,来见识英国足球之都伦敦的街头足球“文化”。西汉姆队球迷组织"GSE"的领袖皮特向美国人这样介绍伦敦的足球地图:阿森纳好球队、烂球迷,西汉姆普通球队、好球迷,热刺烂球队、烂球迷,而米尔沃尔与西汉姆是死敌,两队球迷之间如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样紧张。
但米尔沃尔常年处于低级别联赛,两队实际很少相遇。在这些球迷看来,他们也是俱乐部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代表,球队在场上比赛,而他们则在场外与其他队的球迷对抗。
《足球流氓》暴力泛滥,也充斥着激情,试图通过各种情感甚至是“荣誉”来使暴力正当化。而且经历过街头暴力的洗礼后,美国人变得勇敢、坚强,获得了成长。热血的故事其实有点荒唐。《足球流氓》就像黑帮片一样,将残酷丑陋的一面浪漫化,塑造出反英雄式人物来娱乐大众。
除了球迷电影,英国出产的足球电影还有两部比较有名:一部是有关教练的,另一部则在片名中出现了球员的名字(这两种情况看着好像很普通,但其实在电影中是很少见的)。
有关教练的电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该死的联队》,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
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英格兰足球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但有影响力的本土名帅其实并不太多,克拉夫是其中的代表。(除了克拉夫之外有夺世界杯的拉姆塞、三夺冠军杯的佩斯利以及德艺双馨的罗布森等,而巴斯比(曼联)、香克利(利物浦)以及弗格森等在英格兰创下辉煌的名帅都是苏格兰人。)克拉夫的最大功绩是带诺丁汉森林升级之后马上夺得当年顶级联赛冠军,并在之后两个赛季都夺得欧洲冠军杯。
《该死的联队》由当时正炙手可热的编剧皮特·摩根(作品包括《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操刀改编,影片其实和《女王》非常相似,都取材于真实的传奇人物,并集中表现主角生命中非常特殊、面临危机的一个时刻(女王面临戴安娜王妃事件,克拉夫在利兹联短命的执教),以点及面来展现和解读人物。影片手法略过戏一点,但对人物、历史、足球的表现还是非常生动的。
有球员名字的电影是《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我爱贝克汉姆》),这是一部由有印度血统的女导演拍摄的印度裔少女成长记。少女热爱足球,通过足球少女冲破家庭、传统、世俗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的生活与理想。
少女的足球偶像就是贝克汉姆,当时正是贝克汉姆球员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他带领英格兰队进军世界杯而成为国家英雄。贝克汉姆的影响力,加上影片本身讨喜的女性成长题材,《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在效果上非常成功。
“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具体指的是像贝克汉姆一样用右脚踢出弧线任意球绕过人墙破门,这是贝克汉姆的成名技。贝克汉姆是足坛第一偶像,大概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球星。长得帅确实对他的知名度有帮助,但他也绝非盛名难副之徒。
贝克汉姆不仅球技、身体一流,精神意志品质也超强。他是曼联92班代表、三冠王功臣,在英格兰国家队完成了从罪人到英雄的救赎,在皇马也通过努力和表现打动一开始和他不对眼的教练卡佩罗并以冠军之姿离开。
后期的贝克汉姆以“足球大使”身份活跃,高调加盟美国足球大联盟,但热潮过后发现,在美国推广足球运动依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再说一个有关《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的小花絮。过去在曼联有一个传统,每个赛季都会进行一次队内的趣味答题竞赛(比赛的双方基本是球员与教练代表,有时也会加入名宿和球迷等,这个传统到范加尔时代还有,不过现在好像已经不举行了)。
有一次是比手画脚猜电影的环节,正好出现了《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要如何比出关键词“贝克汉姆”呢?出题人鲁尼先比了个“7”,大家不明所以,然后他指了指在场的弗格森,比出了“敏感”的“飞靴门”,众人哄堂大笑。“飞靴门”即当年在一次输给阿森纳的赛后,弗格森大怒踢球鞋意外砸中贝克汉姆的著名事件,这也被认为是贝克汉姆离开曼联的导火索。
青少年及女性平权题材或许是足球电影有可为的一个领域,但也需要有精心的制作并推陈出新才好。再介绍一部相对冷门的老电影《葛莱哥里的女友》(Gregory's Girl 1981)。
主人公葛莱哥里是一个不太机灵有些古怪的家伙,学校足球队里来了一个外貌和球技都很出众的女性队员,引起全校的关注。葛莱哥里也对其展开追求,并在最后有意外收获。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喜剧,表达了一种天生我才的意气,足球的部分也体现了这项运动在英国的传统与影响力。
本文主要对美国和英国的足球电影以及相关足球背景略作介绍。尽管一开始就说足球电影佳作寥寥,但要细说的话也会滔滔不绝下去……除英美外,伊朗的足球电影也很有特色,比如阿巴斯的长片处女作《过客》就是一个小男孩的看球故事。伊朗也是个有着电影和足球传统的国家,在本文中略遗憾地不再展开。
世界杯来临,最后,祝大家看球愉快!